植物工廠有了智慧大腦(大資料觀察·關注設施查甜心寶貝包養網農業)_中國網
智慧農業產業園示意圖。
凱盛浩豐供圖
資料來源:農業農村部、《全國現代設施農業建設規劃(2023—2030年)》
製圖:蔡華偉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樹立大食物觀,發展設施農業,構建多包養元化食物供給體系。當前,我國已邁上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城鄉居民消費結構加快升級,食物消費需求日益多元,發展設施農業對保障農產品穩定安全供給意義重大。目前,我國已出臺首部現代設施農業建設規劃,指導各地區各部門更好“向設施農業要食物”。
我國現代設施農業有哪些新技術、新趨勢?設施農業如何將現代科技裝備、生物技術與農業生產相結合,拓展農業生產外延邊界?即日起“大資料觀察”欄目推出“關注設施農業”系列報導,剖析設施農業蘊含的巨大生產力。
——編 者
近日,山東青島氣溫還不高,可當記者來到凱盛浩豐(萊西)智慧農業產業園智慧玻璃溫室時,竟產生了一種在夏季的錯覺——
推開門,一股暖意襲來;放眼望去,種植槽上,番茄藤蔓沿著牽引繩向上攀爬,結出一串串果實,有的紅豔欲滴,有的黃如琥珀;肉嘟嘟的熊蜂時而揮動翅膀,時而懶洋洋地趴在番茄花上;新農人們乘著自動化採摘車,手持剪刀,“哢嚓哢嚓”,說笑間,摘滿了一筐筐果實……
“在這裡上班,一年四季,都是好時光。”產業園技術主管常士奇笑道,“我們這裡一株番茄的採摘期可以從當年11月延續到來年7月,比傳統種植方式延長5至6個月,畝產量已達到傳統種植大棚的6到8倍,即使在冬天也能收穫,告別了過去靠天吃飯的日子。”
產量高,品質怎麼樣?記者拿起一顆番茄,細細品嘗,汁水濃郁,甜中泛著淡淡的酸。包養“口感好,是因為番茄打小長在這‘五星級’待遇的智慧玻璃溫室裡。”常士奇指指屋頂,“從溫室設計上來看,處處可見技術賦能。就拿屋頂的玻璃來說,它採用超白減反無影玻璃作為覆蓋材料,透光好,陽光散射進來時,可以均勻地分佈到植株上,保證每一束射入的光線都能得到充分利用。”
正說著,溫室頂部傳出“嗡嗡”聲響,抬頭一瞧,是環控幕布正在緩緩關閉。
“你看,溫室內氣溫降低到一定值時,幕布就會鋪展開,供熱管道同步開啟,給土壤加溫。”常士奇說,“之所以說是‘五星級’待遇,還因為這座溫室會‘思考’,冷了自主加溫,‘渴’了自動灌溉,悶了自行通風,讓番茄時刻處於舒適的生長環境中。”
溫室如此智慧,它的“智慧大腦”究竟是怎樣工作的?記者跟隨常士奇來到環境中心控制室,只見工作人員坐在電腦前,動動手指,就能輕鬆實現澆水、施肥、調溫。
原來,每一座溫室內都配備了物聯網基礎設施,安裝了水肥一體化自動灌溉設備、天然氣燃燒鍋爐供暖設備、二氧化碳供應設備等,佈設著246個感測器、234個控制器,它們監測著溫度、濕度、光照、二氧化碳濃度等一系列與植株生長相關的參數,即時傳回環境中心控制室。
收集資料,是為了種出更好的菜。凱盛浩豐依託互聯網、大資料等技術,自主開發了“農業大腦”系統,採集到的資料上傳到系統中,經過分析得出最優解,並下達灌溉、調溫等指令,讓番茄時刻都能生長在“舒適區”。
“以前,看天吃飯,番茄長出來什麼樣,咱們就吃什麼樣的。現在,可以通過‘雲’種菜自主調控溫、光、水、氣、肥等,‘定制’番茄的酸甜度,保障果實品質、口感相對穩定。”常士奇說。
既要高產高效,還要走綠色環保的路子。拐進自動化水肥車間,記者看到幾座大型原水罐整齊排開。
“‘水肥一體化’系統可以精准控制高效利用肥水,根系吸收後的餘液自動進入回收裝置,流轉回水肥車間。”常士奇解釋道,經過殺菌處理後,他們將這部分水儲存在回液再利用罐中,可再次迴圈使用。如今,用水量僅為傳統灌溉方式的5%左右。
綠色環保,不光體現在一個“水”字上——
種植無需土壤、不灑農藥,取而代之的是有機生態型基質,地面採用地布覆蓋,不破壞原有土層;工業餘熱用於溫室能源供應系統,可降低5%—10%的天然氣消耗量;供熱產生廢氣二氧化碳再利用,滿足低溫季節作物對二氧化碳的需求,使整個農業園區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40%;採用熊蜂授粉技術,生物環保……
得益於“植物工廠”的建設,周邊農民在家門口圓了“上班夢”。“菜農變身‘新農人’,每天在溫室裡種植、採摘,月薪最高能到7000多元。”常士奇說,截至目前,產業園已帶動300余戶農戶從事智慧農業生產。
如今,凱盛浩豐在萊西智慧農業產業園基礎上,已面向全國複製推廣、建成並運營3000余畝智慧玻璃溫室。“推廣的不只是技術,還有標準化種植體系。”凱盛浩豐董事長馬鐵民介紹,公司形成了覆蓋番茄育苗、定植、採收、拉秧、清園等流程的技術標準體系,有效提高了種植水準,縮短了達產週期,溫室整體運營水準正在不斷得到提高。
工業反哺農業 發展動能更足
鐘 鈺
“向設施農業要食物”。近年來,各地推進設施農業建設,目前全國現代設施種植面積達到4000萬畝,約70%的肉蛋奶和52%的養殖水產品由設施養殖提供。經過多年發展,我國設施農業已成為城鄉居民菜肉蛋奶等各類農產品供應的重包養平臺推薦要來源。
大力發展現代設施農業,用上用好現代技術與先進設施裝備,既可保障農產品穩定安全供給,也可彌補水土資源短缺、減少耕地佔用;既可促進農業轉型升級和增加農民收入,也可帶動關聯產業發展,暢通城鄉經濟迴圈,是建設農業強國的重要任務,是推進農業現代化的重要舉措。
近年來,我國設施生產技術裝備研發進程加快,自主化、國產化設施裝備體系初步形成。據悉,90%的日光溫室配備了自動捲簾機,71%的日光溫室和塑膠大棚實現機械耕整地,基於雲技術、無線感測器的溫室物聯網技術在部分現代化設施中率先使用。
未來一個時期是設施農業發展的關鍵期。科技裝備更加有力,“工業反哺農業”對設施農業的帶動作用會更強,應急補光、水肥一體化等新型智慧技術、傳感設備應用到設施農業中,進一步提升資訊化、自動化、智慧化水準。市場驅動更加強勁,居民消費潛力進一步釋放,對優質鮮活農產品的持續需求為設施農業創造更為廣闊的市場空間。投入管道更加多元,在發展大食物觀背景下,國家會進一步加大對設施農業的包養網 花園支持力度,也會吸引越來越多的社會主體、工商資本參與到設施農業建設中。
為推進設施農業高品質發展,進一步拓展食物來源,還要多措並舉提升設施農業發展水準。一是優化發展佈局,在西部地區利用戈壁、沙地等不適宜耕作的閒置土地,結合戈壁荒灘與高山冰雪融水、光伏資源以及設施栽培、高效節水肥等先進技術,以節地節水節肥的高效日光溫室為載體,發展以戈壁農業為主的設施農業。二是大力發展設施養殖,通過養殖保險保費補貼等政策,支持有條件的地方探索開展設施畜牧、設施漁業。三是補齊設施短板,利用中央資金、社會資本探索通過貼息、股份方式支援現代設施農業。四是依靠科技裝備支撐,推廣專用感測器、精准作業、智慧管理和新能源等關鍵裝備技術,推廣一批土壤連作障礙綜合治理等安全高包養效綠色生產技術,促進要素集約。五是完善配套服務環節,立足生產端,加快建設分揀包裝、倉儲保鮮、物流配送等設施,為生產經營主體提供租賃、產後服務,建立共用式基礎設施。
(作者為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經濟與發展研究所研究員,本報記者常欽採訪整理)